年的年末,陈水琴在深圳举办了“锦绣前程——陈水琴大师工作室刺绣展”,共展示了她个人和工作室近60件杭绣作品和70余件衍生精品。
精湛的技艺让观者啧啧赞叹。这些作品制作时间少则数月,长则数年,而陈水琴的刺绣作品,平均每幅至少需要绣上一年之久,但作品总是令人惊艳。
虽然常和陈水琴交流、碰面,但以专访这样严肃的方式,却是第一次。
然而,工作忙、“债”多,又加上精益求精、近乎严苛的专业态度,陈水琴把晚上的时间也都用来“还债”。
于是,在深冬的一个晚上8点钟,笔者打通了她工作室的座机,隔着电话,展开了交流。
01时代与内心的选择
埋首于绣架近60年,回首成为绣娘的一甲子岁月,陈水琴表示,“是刺绣选择了我,而我爱上了刺绣”。
“一方绣架,撑开江南千年丝绸;十指春风,绣出湖上几分春意。”杭绣,民间文化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载体,起源于汉代,鼎盛于南宋,有着千年的历史。
在《宋会要·职官·文绣院》中就有记载,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年)“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
同时徽宗年间又设置绘绣专科,名家绣工辈出。北宋刺绣在民间刺绣日常用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闺阁绣和宫廷绣,由实用的民间刺绣进而为艺术新商品。
自清代以来,民间刺绣从女工家传模式到生产作坊模式的演变。而随着近代沿海地区的开埠,新式教育使得闺阁绣接触到更多的美学范围,得到飞跃发展。
年在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杭州私立女子职业学校学生沈碧云、金致中的绣画获得特等奖。然而,因战乱时局,刺绣行业作坊及从业人员也在慢慢减少。
在这个时候,刺绣第一次向陈水琴伸出了手。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成立,虚岁刚满15岁的陈水琴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首批学生,开启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刺绣生涯。
绣花针细到肉眼几乎不可见,捏在食指和拇指之间,只在刺入绢布的瞬间反射出一点白光,才让人察觉,正是无数次重复刺入穿出的动作,她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人惊叹的作品,将自己喜爱的动物、风景、故事定格于绣布上,与大家分享。
凭借着自己的好手艺和创造力,年,陈水琴研制出第一幅双面绣作品,从而结束了杭绣只有单面绣的历史;年,她又创作出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作品。
年,在日本静冈县,陈水琴在千余观众前演示精湛的刺绣技艺:她屏气凝神,将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竟然劈出缕。穿过针眼的一缕丝线,几乎肉眼难见。围观的观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年,40岁的陈水琴访问联邦德国,她花了整整5个月时间,为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绣像。绣成的总统像从仪表到神态都极度传神逼真,甚至连额头的白发都根根分明。这幅轰动整个西欧的绣像,被舆论誉为“真正的东方艺术”,至今被视为珍品收藏。
通过她的双手,绣出的德国总统像、中国伟人图、西湖美景和活灵活现的动物,作为外交礼物时,总让外国友人叹为观止。
三异绣反面因为杰出的成就,陈水琴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年,她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已经70多岁的陈水琴还是割舍不了杭绣,依旧每天风雨无阻地出现在位于杭州小河路上的工艺美术馆内的个人工作室内,趴在绣架上,飞针走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02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刺绣行业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就是学习基本针法四五年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基本针法以外是千变万化的技艺演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直到老了还是觉得有很多东西没学到,学无止境。”陈水琴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她师从杭绣老艺人张金发学习杭绣传统针法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校的第四学期上半学期,成绩优异的她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被学校派往苏州刺绣研究所进修,苏绣名家王祖识老师教三人学习绣技。在这段时期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夙兴夜寐,周末不休,一刻也不停歇。
几十年来得益于两位刺绣名家的身传言教,陈水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吸收其他绣种的技法,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杭州刺绣呈多元化发展。
她在杭州地区先后试制成功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双面人物乱针绣,为使动物的毛发达到更加蓬松的双面效果,又创新了交叉套针的技法,推进了杭州刺绣传统针法的发展、提升,将杭绣“闺阁绣”发展到新的高度。
在前些日子深圳的展览上,她的双面绣作品《白孔雀》让每一位在场观众都赞叹不已。宽公分,高70公分透明的黑色真丝绢底料上,一只开屏的白孔雀跃然于上,通透、灵动、飘逸。
白孔雀全景说到这幅作品的灵感,陈水琴表示,她非常喜欢动物,偶然看到一只白孔雀开屏的全过程,当尾巴全部打开的那一瞬间,她被深深地震撼了:“每一根羽毛都在颤动!”而她表达喜爱的方式,就是将它绣出来。
她抓住了孔雀开屏全面展开前的一瞬间,以每根丝线的三十二分之一丝,十六分之一丝,八分之一丝等不同粗细的丝线,以接针、回针、别针、齐针等针法绣出每根舞动的飘逸柔美的羽毛,以互套针、交叉套针、施针等长短不等的技法绣出身体胸部、头部、翅膀等不同部位的羽毛。
白孔雀局部1虽然是白孔雀,但白色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她将淡蓝色、蓝白色、淡黄色、淡灰色等不同色系融于白色之中。而光就白色,她也分为好几种色调:漂白、纯白、本白、灰白等等,使白孔雀的色调显得尤为协调丰满,立体感强,细看作品,孔雀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舞动的姿态,仿佛活了起来。
年5月,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是陈水琴发在朋友圈的“抱怨”:孔雀啊,什么时候才能开屏。
不曾想,这样一件作品耗费了她两年的时光,她经常绣到晚上11点多,直到身子直不起来。“创作虽然痛苦,但是完成后再回想走过的路,还是觉得很幸福。”陈水琴感慨道。
这件作品在传统针法、技法上的又进行了创新,是她晚年的又一件力作,充分体现了她贯穿于艺术创作“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
白孔雀局部2除了自己绣,自我提升,身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水琴还有带徒弟的重任。
前前后后,她带出了好多批学生,有些学生跟她都已经20多年了,还在跟着她学,大家相互切磋,相互提升。“针法要创新,必须先传承在创新,有扎实的基本功,把它做到极致,才能有所创新。”陈水琴说。
03坚守清贫
杭绣,和苏、湘、蜀、粤传统的四大名绣一样,是中国的名绣之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自古以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不然也不会有诗人“苦恨年年压金线”的感慨。
在现如今快节奏、机绣的飞速发展的当下,刺绣越来越成为一件小众的事情,愿意学习和钻研其中的,基本上就是爱好者和怀抱着理想的人。
年,杭州市“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实施,首批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全国公开招徒。经过层层筛选,陈水琴从70多人中只挑选了5位优秀学员。
“我收徒弟就三点:一是能不能守得住清贫,二是能不能耐得住寂寞,三还要看家庭能不能支持。”是啊,刺绣的针法又多又复杂,如陈水琴最爱的绣猫,就要用到交叉套针技法,以多种颜色的丝绒和针线细密的手法,来体现猫的细毛松软、眼神灼灼。
她还绣过更厉害的双面三异绣,正面看猫睁着眼,反面看猫却是闭着眼睡着了,实在是神奇。但这些针法是杭绣中最难的,没有十年八年根本别想出山,徒弟中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寥寥无几。这些现实因素决定了新入行者,要么守得住清贫,要么本身就有物质条件供养。
双面绣全景因此,陈水琴才开出了常人觉得奇葩,但又非常在理的条件。而现在跟着陈水琴学习杭绣的徒弟们,她也给了一个精准的称呼“圣女”,不是剩下的剩,而是圣洁,她们脸上恬淡的表情,会让浮躁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由于这个原因,陈水琴也有着考虑:“薪火传承计划”学徒学期5年,政府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但这点钱仅够他们维持生活。如果今后不再有补贴,这对徒弟们潜心学习技艺非常不利。
陈水琴呼吁,有关部门可以按照“新传承人”的技艺水平评定相应的“工匠”等级,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
04追求小而精
一件作品需耗时两年,甚至更久,如此耗时耗力的手工刺绣,在现下就是一种奢侈。在陈水琴看来,杭绣是要追求“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
目前,杭绣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如果每一位从业者都能绣出精品力作,也是做到了很好地传承。
她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论是大作品还是小作品,她都要做到最精致。
她擅长绣动物,尤其是猫,这么多年来,绣一只猫咪对她来说已是驾轻就熟,但她也从不懈怠:“平面看看皮毛已经绣得很真了,可是立起来再看又不满意。”她的猫,无论正看反看,都要达到毛发蓬松的感觉。
她前段时间在深圳展览的小品作品,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在交流中,她一直在强调:“一辈子做一件事,要做到最精致。”这是她对刺绣最虔诚的态度。“当大家觉得你的作品美,这也激励着我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双面绣局部目前,她也开发了一些衍生产品,如小包、围巾、披肩、挂件等,也都是非常精致。
“虽然我们需要开发衍生品来美化生活,但也不能出‘烂品’”,陈水琴表示,提升一个人的审美,要通过衣着、打扮、装饰品等方面来体现。她不仅自己这么坚持着,同时也这么要求学生们。
虽然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但陈水琴的创作热情仍是不减,从两条路着手:一方面,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只要身体各方面还允许,她还将再创作几件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将开发一些生活上的衍生用品。
目前,她对衍生产品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如设计服装,并由此展开,开发可以与之相匹配的围巾、配饰、绣花鞋等,形成一整套的系列,不过具体落实起来还需再整理思路,等待完善。
简短的采访结束,笔者向她要一些作品图,可以与文章相配,而她表示,目前还在工作室中绣作品,等回到家再发。晚上12点多,洗去一身疲惫的陈水琴才终于得了闲,拿起手机,挑选了几张最为满意的作品,发送。
在交谈中,可以看出,陈水琴是一个执着的人,对于喜爱的刺绣事业,她投入了满腔热情和精力,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一路奔跑向前,永不止步。
(文/俞越)
陈水琴,年出生,杭州人。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入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的研究和创作。年任“天工艺苑绣品研究所”所长,年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年创建了“杭州陈水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特聘客座教授,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评委。
20世纪70年代在杭州地区研制成功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新的刺绣品种。随后又创作了双面乱针绣人物肖像。她特别擅长刺绣动物,对花鸟鱼虫,人物肖像也无不精到。在继承杭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各种针法并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将杭绣的《闺阁绣》发挥到新的高度,其作品风格自成特色。
陈水琴曾经多次赴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地做刺绣艺术表演。她创作的作品数十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被多个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她传承、发展了杭绣艺术,培养了新一代杭绣技艺人才和大师,其中省级大师3名,市级大师2名,学艺人员数十名,使杭州刺绣得到的有序的传承、发展和普及,是杭州刺绣艺术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