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如何和谐共存这个湘西小

什么是文明?翻开字典便知,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状态就是其中的解释之一。

凤凰腊尔山算不算文明?

腊尔山是文明的,因为她有了发达的物质基础。

腊尔山,一个十分有特色的苗族小镇。(图源:绿荷田田)

三十多年前,就知道政府部门派驻了工作人员来腊尔山开展扶贫工作。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今天的腊尔山早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腊尔山了,蜕变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爱心人士捐赠的美丽学校,有散落于苗家村村寨寨的漂亮洋房,无房户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楼房,公路不只有乡乡通,还有村村通,很多地方的柏油路直达村寨,直达苗民的家门口。

村镇管理有序,垃圾不再乱丢乱倒了,村子里洁净亮堂了,让人心旷神怡。

苗族搓麻。(图源:绿荷田田)

物质文明发展好了,腊尔山人也在努力发展守护他们的精神文明。他们的精神文明则是他们延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

腊尔山人有自己的坚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

就拿服饰来说,从棉布到的确良,从的确良到尼龙,再到真丝,再到雪纺等等,布料的变革让人应接不暇。从大裤脚到喇叭裤,从喇叭裤到牛仔裤,再到直筒裤,再到铅笔裤,再到九分裤,再到各式各样的裙子,式样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

但这里,腊尔山人永远都是穿着以苗服为主流的服饰。高耸的头饰,无领满襟布扣宽花边上衣,短大的宽花边裤子,大红大绿的搭配,老年人这么穿,很多年轻人也这么穿。

腊尔山镇服装摊位大都是供销本地人的苗服,有供本地人消费的苗银饰品摊,有手工制作儿童用品的作坊,还有手工编织宽边花带的摊位。

编织花带类似于我们土家族搓鞋绳子。露出靠膝盖的大腿,两股线分别放在大腿上从后往前搓捻,再并排放在大腿上,从后向前搓捻,绳就均匀地搓成了。

看着街边搓捻彩线的苗家妇女,便想起四十年前我跟同龄姑娘们比赛的场景。比破苎麻,看哪个细;比搓鞋绳,看哪个快;比质量,看哪个搓的大小均匀。

传统民俗文化在这里留存着。(图源:绿荷田田)

腊尔山人保留着不变的生活方式。

走进腊尔山镇,马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卖油炸粑粑的小摊。黑乎乎的火炉子上放一个黑乎乎的铁锅,黑乎乎的锅上放一个黑乎乎的铁架子,黑乎乎的铁架子上放着炸好的金黄的油粑粑。身着苗服的老太太坐在黑锅边上料,入锅,起锅,滤油,这是我记忆中赶场就有的画面,至今没有任何变化。

坚守着小吃摊的苗族老人。(图源:绿荷田田)

一个凳子,一把剪子,一个围兜,撑一张裹着泥巴灰尘的塑料纸,没有洗脸架,没有洗头盆,这个流动的理发店生意却好得很。

高低不平的黄泥巴街道两边是低矮的小木屋,小木屋的里里外外堆放着各种木器和篾货:背篓、筛子、篮子、篓子、竹耙子等等,等着赶场的人们来挑选。

这些都复原了我童年赶场的记忆。

每逢赶场,处处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图源:绿荷田田)

街边地上铺上一块“祖传秘方”的红布,旁边整齐地摆放若干盛满草药的布袋子。不管男女,“神医”就地掀开“患者”的衣服,或后背或前胸或腰间一排火罐下去,接下来,“患者”只要悠闲地等待药到病除即可。虽然这搞法是城里人万万不能接受的,但在这里,却是腊尔山人的日常。

篾货是家家必备的东西。(图源:绿荷田田)

腊尔山人如今也幸福地生活着。(图源:绿荷田田)

生活富裕了,腊尔山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那是因为他们喜欢用自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生活方式继续生活,满足着自己的满足,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我想,这应该是腊尔山最大的文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3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