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俞吉吉摄影魏志阳
台州黄岩的南宋赵伯澐墓是浙江省第一个完整的宋代墓葬,墓主人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此前,我们已讲述了南唐投龙玉璧的神秘故事,这一期,就让我们走进“宋服之冠”的世界,它非一件文物,而是墓葬出土的一系列丝绸服饰的统称,共计76件/组,如此之多的丝绸服饰为何会在一个墓葬内,它们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南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浙江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浙江,也是在南宋时期真正成为“丝绸之府”。
年前的“丝绸之府”何以为证?直到年黄岩赵伯澐墓的意外发现。墓葬出土的76件/组丝绸服饰是浙江历史上最为集中和顶级的南宋丝绸发现,它们为浙江丝绸打开了一个宝库。其中又以交领莲花纹亮地沙袍和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两件格外耀眼,在杭州举办G20峰会期间,它们更是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们一展浙江丝绸的别样风采。
“宋服之冠”何以得名?它在讲述年前一个怎样的丝府故事?“宋服之冠”惊艳全世界的背后又有些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年1月3日,记者走进黄岩博物馆二楼的“天赐永宁”黄岩历史文化陈列馆,见到了其中的几件,也在赵伯澐墓考古发掘的亲历者之一、黄岩博物馆馆长罗永华的讲述中,了解了“宋服之冠”的稀世价值和其耀眼夺目背后的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两件来自南宋的服饰惊艳了全世界,海内外的友人们不禁惊叹于南宋丝绸的风雅之美。这两件服饰便是来自赵伯澐墓的交领莲花纹亮地沙袍和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先看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纱袍呈深褐色,衣长厘米,通袖厘米,袖宽47厘米,领口、袖口衬以宽边的淡黄色素绫。右衽的斜襟处有一对纽子、纽襻,以作衣襟固定。衣服纹饰为莲花纹,造型相对写实。其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轮廓,花瓣和莲的叶径以均匀线条作亮地留空勾画。莲花和莲叶呈“品”字形组合连续排列,田田莲花饱和密布。莲的花叶间隙还饰有四片心形之叶环供八瓣小花组成的图案。其上的纽襻已被证实是中国最早的纽襻。据罗永华介绍,类似的纽襻在这批服饰中有若干颗。
再看这件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绫衫呈浅黄色,饰有双蝶串枝菊花的花纹。领、襟、袖、下摆等处的沿口都镶有深褐色的衬边,对襟沿口接近下摆之处备有两条系带。衣长98厘米,通袖长厘米,袖宽49厘米。据了解,这件衣服是墓葬出土的76件丝织品中,色彩最为亮丽,图案最为精美,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在年的光阴中,它依然纤毫未损,华光透亮,熠熠生辉。
宋代建国后,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这批服饰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数量之多、品类之全。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其中,衣共27件,形制最为多样,有圆领衫、对襟衫、交领衫等;裤有合裆裤、开裆裤、胫衣、裙裤等;饰品有幞头、帽、腰带、玉环绶等。面料包括了绢、罗、纱、穀、绫、锦绸、刺绣等品种;衣服纹饰题材多样,有莲花、牡丹、山茶练鹊、菊花双碟、云鹤、珊瑚、法轮、卍字纹等。
如此系统的南宋男性服饰成套出土,在浙江省内尚属首例,在全国范围内亦鲜见。
“宋服之冠”何以得名?罗永华曾亲历了赵伯澐墓的发掘,也是这批宋服的命名人之一,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这些服饰为丝绸之精品,代表了宋代丝绸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批丝绸服饰堪为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
此外,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纹样设计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轻淡自然与端严庄重为其突出特点。吉祥寓意纹样(牡丹寓富贵,莲花寓清廉)的使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为南宋设计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早前,南宋的丝绸主要出自福建、江西、江苏等地。作为南宋首府所在地的浙江,仅兰溪高氏墓出土过一次,但保存不佳。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史嵩之墓,在浙江武义发现的徐渭礼墓,倒是为浙江南宋丝绸打开了一个真实的视角,可惜的是,两墓葬均遭盗扰,丝绸服饰都十分破碎。直到年赵伯澐墓被意外发现。
年5月2日,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古墓葬。在这个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一块赵伯澐写给亡妻的墓志铭。墓主赵伯澐浮出水面。据年重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墓主人赵伯澐,绍兴二十五年()生,嘉定九年()卒,系宋太祖七世孙。后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区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共从墓内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到南宋文物76件/组。该墓被证实为我省第一个完整发掘的南宋古墓,也是黄岩继年灵石寺塔(北宋)落架大修考古发掘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北宋皇室后裔为何会来到黄岩?罗永华告诉记者,赵伯澐是赵匡胤的六世孙赵子英的第六个儿子,赵子英在南宋初曾任台州府黄岩县丞。
再回到墓葬出土的服饰,其形制多样、织物品种繁多、纹样典型,充分体现了南宋服饰特点及制织工艺特征。赵伯澐墓出土的76件/组丝绸服饰一部分来自棺中陪葬品,一部分揭展于墓主尸身。该批衣物真实地体现了赵氏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尤其是穿着于尸身上的丝绸服饰最能体现其身份和地位。
据罗永华介绍,最有名的交领莲花纹亮地沙袍和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都是安放于棺木中的随葬品,而非赵老先生穿在身上的。
这些服饰之所以能够如此完整地留存至今,与考古发掘时的一个举动相关。江南多雨、地下水位较高,即使墓室固若金汤,仍不免会有大量地下水渗入棺内。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考古人物当机立断,在棺头的底部及两侧壁各钻一个孔,排空棺内的积水,而后再将棺木起吊运回室内清理。
此外,之后的应急保护也功不可没。为了对墓葬出土的这批珍贵丝织品文物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年6月28日,赵伯澐的尸体连同尸身服饰整体饱水保存于冷柜(0-4摄氏度)中运至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应急保护。
“我们当时就在黄岩博物馆西侧搭了一个临时大棚,进行抢救性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技术部副主任周旸回忆道。
应急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对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抢救,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消毒、现状记录、信息提取、揭展、清洗、平整、干燥,使之在出土之后的特殊时段中得到妥善处理,为后续的价值评估、保护修复打下基础。本次保护全程包括从文物查看到清洗保存等多个步骤。博物馆在对尸身服饰实施揭展后,发现上衣和裤子各八层、鞋袜各一双。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在这次文物保护中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更是首次露面。
消毒是为了杀灭有害微生物,达到防霉效果。在本次消毒过程中,博物馆的低氧库第一次开放,运行58个小时,室内湿度始终保持在95%。
为了充分认识和挖掘赵伯澐墓出土服饰所蕴涵的重要价值,保护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现代检测手段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在揭展前采用便携式高保真扫描仪对尸身整体进行高清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
CR(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便捷且准确性高的检测技术,可以获取服饰叠压的层位信息,以此对服饰层位之间是否存在粘连做出定性分析,为揭展过程提供具体指导。
“我们没有在尸身上发现金银财宝,但是通过CR扫描,发现尸身上有很多高光点,后来发现是剧毒的水银。”周旸表示。
这次在丝博的室内考古过程中,还首度使用了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记录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整个过程。“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这次24台摄像机无死角地记录整个过程,保存原始资料。”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
要说这次保护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博物馆委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制作的动画视频,“首次复原了南宋宗室成员的尸殓方式”,赵丰表示,在这个几分钟的视频中,你会看到墓葬中赵伯澐穿在身上的8套服饰,和这些服饰是如何一件件穿上去的。
年5月15日,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系列活动之一,这批珍贵的南宋服饰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来了一次集体首秀,透过这些年前的丝线和精美纹样,“丝绸之府”的繁华盛景仿佛重现。
此外,在赵丰看来,“这批服饰也反映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一个侧面”。自南宋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产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盛。该墓位于靠近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直接可以出海。这些丝绸文物当与当年海上丝绸贸易的实物类别应该相同,在日本等地保存的南宋丝绸实物也可以得到佐证。
在赵伯澐墓这次旷世的考古发掘中,有几件文物至今是谜。除了那枚尚不知材质的蟠龙纹圆璧,还有一块安放于赵伯澐尸身上的木板。它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或许只有赵伯澐老先生自己才知道吧。此外,出土物中还有一个铜镜和一个香盒,这似乎也暗示了赵伯澐生前或许甚是爱美,是一位风雅的皇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