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最初的旗袍是宽宽大大的,旗袍外面罩一件小马甲——这是受清代满族妇女“旗装”特色影响而诞生的。在民国时期,原始宽腰身、直筒、长方形的旗袍逐渐演化出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特点。
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旗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北伐前后,旗袍的短袄和马甲合二为一,形成带袖的新款旗袍,同时,收腰特色十分显著,更显出女性的曲线美。另外,旗袍的开衩一定要露出腿,侧襟设计和高开衩,不仅凸显几分性感和妩媚,又能拉伸腿部的线条。面料也变得比较轻、薄,特别是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民国的旗袍大部分都是印花织物。此时的旗袍被称为改良旗袍,其最大特点是吸收了西式贴身内衣的裁剪方法。
20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后服装流行主导转向平民。-年,中华传统文化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改革开放之初,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风姿再现是进入21世纪,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随着时代的迁移,旗袍已经不似民国时代,成为人们的主要着装,然后,今天的旗袍依然如“一枝独秀”般绵延发展,因为它作为中国女性服饰美的元素,已经被世界认可,被誉为中华女性服饰文化的代表。
旗袍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娴静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目前,一般将旗袍分为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的中国文坛,即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但它并不以地域为界,即并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当京派、海派文化与旗袍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
晚清时期,有人将旗装改良,让旗装进行收腰设计,吸收了汉族服装的立领,左右两面开叉,这时有了京派旗袍。海派文化完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不同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艺术与文化的差异
京派旗袍所展现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美,带有明显的官派作风,属于大家闺秀,它矜持、凝练、华美、端庄、古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中西结合,她更象一位摩登女郎,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它浪漫、时尚、开放,代表主流。海派旗袍自出现以来,始终扮演着流行的主角。
二、形制上的差异
京派旗袍平直宽肥,有大襟,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宽宽的绲边。绲边,意思是指衣服、鞋子等的边缘特别缝制的布条带子。出自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织带皆可以为衣服缘边,故今称缘边曰绲边,俗误书作‘滚’。”京派旗袍非常端庄传统。长度过膝盖,比较保守,袖口也是。
海派旗袍则是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等等。旗袍领子是个变化微妙却又事半功倍的细部。旗袍的领,经历了从高到低再到无的全过程。领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按角度分为倾斜式和圆筒式,领角也有圆有方,两截领片或分或合,都是小中见大、画龙点睛之笔。
肩袖的设计越来越大胆和量身定制,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到后来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较软的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在当时被称为“美人肩”。
旗袍的襟开在右边,早期是一条方直的折线,后期逐渐圆顺,变成弧线。襟的形态与旗袍的其他元素相辅相成。比如清式旗袍,宽袍大袖,衣襟有棱角、有转折,这样有利于整体和谐。民国旗袍曲线玲珑,襟的形态也相应柔顺起来,变成一条弧线。
旗袍的开衩一直忽高忽低,与袍摆的升降共同构成流行的晴雨表。开衩的位置并不受传统的限制,高低疏密但求符合美的法则。
海派旗袍受海外文化影响,偏向时尚、开放的风格,在曲线上有更好的表现力。京派旗袍遵循中式文化,偏向传统、内敛的风格,在过去有着严格的阶级体现。比如面料、色彩、花型、刺绣等,每个方面都彰显着个人的身份。
三、面料上的差异
京派旗袍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偏厚重,颜色方面沉稳大气,选用非常端庄的色系,不会太艳,给人一种非常成熟的魅力。
海派旗袍则各类面料都有,绸缎、棉布、呢料、纱罗等等,比较丰富,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四、花色装饰上的差异
京派旗袍较少用印花面料,而是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在花纹样式上选择的是一些传统的牡丹、梅兰、青瓷等。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海派旗袍印花布料较多且花纹样式也是丰富多彩,服装在于表现女性身段而非衣服本身,在装饰上反而没有那么繁复华丽。
五、工艺角度上的差异
京派旗袍采用中国独有的平裁方式,裁剪是直线为主的,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利用一块完整面料的归拔表现线条。归拔工艺,即是将单片或缝制好的服装放在烫台上通过拉伸、收缩变形处理,使衣片变形达到符合人体的手段。
而海派旗袍采用西方的裁剪工艺,将不同部位的面片拼接而成,开省、收腰,使袍身更能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典雅的传统美,成为引领中国的时尚风潮。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穿的旗袍,大多属于海派旗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看到旗袍两字,特别容易就联想到十里洋场与旗袍美女的绰约风姿,这些联想或意象,基本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旗袍现在一般作为高级定制款了。
六、技艺流程上的差异
京派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分为旗袍量体方法、缝制工艺设计、旗袍盘扣技艺方法三个步骤。传统制作旗袍的面料是织锦缎、古香缎、绸等。由于是真丝面料,所以为保证面料的光泽度,传统制作旗袍时不能粘水。传统的制作工艺盘、绣、滚、镶、拼和镂均是手工完成。在旗袍中运用“归拔”也比较多,使之更趋立体感。盘扣技艺又分硬条的制作方法(衬线手缝法、机缝暗线法、机缝明线法、包细铜丝法)、扣陀编结的方法、直扣盘法、琵琶扣的盘法、实心花扣的盘法、空芯花扣与嵌芯花扣的盘法七种。
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流程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精细的手工。第一步,量身,包括颈围、肩长、身长、臀围等,都要量仔细。第二步,依照尺寸剪裁布料。第三步,修剪硬模作为立领内侧。第四步,缝合领子的布料与内衬,用熨斗烫过使二者密合。第五步,领子外圈也要烫过使其定型。第六步,先用针将裁好的布料粗缝固定。第七步,车缝整件旗袍。第八步,试穿,不合的地方进行修改。
虽说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之间存在差异,但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旗袍都有它独特的美。在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中,旗袍以其别出心裁的设计、精致考究的做工,演绎着东方的、女性的神话。我们甚至说不清,究竟是女性诠释了旗袍的韵致与美丽,还是旗袍成全了女性的婀娜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