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之所以公认旗袍为中国女性服饰的代表,是因为经过了时代的演化,它最符合当代的生活的要求,在形制的简洁与东方神韵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今天的版师故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立萍女士与她的旗袍。
史立萍女士个人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天宫传习馆“裳艺旗袍工坊”创始人,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拥有近40年从业经验。
与旗袍的“三生三世”
八十年代,外交部在永安里成立了出国人员服务部,给大使、参赞夫人们做外交场合的礼服。那时,国际上中国女装的代表是旗袍,所以这个服务部专做旗袍。外交部聘请了北京老字号“双顺便服店”王禄老先生坐镇旗袍小店,机缘巧合下,史老师成了王禄老先生的徒弟。但渐渐地,市场对旗袍的需求愈来愈少,史老师不得不辗转于多个服装公司,但最终源于初心,她停留在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潜心研究传统服饰。在馆里,收古衣、布展、修复、复制……15年的积累也让史老师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领悟。不禁赞叹老手艺的精湛、迷人,她还提到很多手艺都已经失传,比如现今已经鲜有真正的苗绣,很多的“修复”也仅仅是照猫画虎的‘仿制’而已,样子差不多,内里却完全变了。史老师身处这个行业,见多了浮华背后的虚假,就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我们说传承,
要传承的不仅仅因为这是一种老手艺,
也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和国人本源的美。”
大众对旗袍的误解
谈到旗袍,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非常修身合体,活动会受到限制,实则不然。传统旗袍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的旗袍都是采用了外向型的、凸显曲线的西式裁剪。史老师说,在清代之前,中国的服装都是一片式裁剪,保有不破坏面料的完整的特点。旗袍则以通袖线(水平)和前后中心线(竖直)为轴线形成“十”字型平面结构。这种裁剪方式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灵活方便的,不受任何的约束。
所谓平面一片式剪裁是指,衣服整体是由一片布整体裁剪而成,只有立领、小衣襟部分是另一片布拼接。裁剪看似简单,就一片布,其背后的裁剪工艺是要经过多年的修炼,才可掌控的。挖个领,加片小衣襟。其实在简单的表象之下,它有独特的裁剪工艺。比如裁剪前要把布对叠成十字结构,腰部的曲线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形态。进行推归拔烫,这样就保证了女人柔美的曲线,又不破坏面料的完整性,开襟后,要用传统的抻拔工艺处理衣襟,再重新斜叠布料,画图裁剪。
所以,旗袍不可能如西装、唐装、改良旗袍那样用纸样,它也无法按固定的纸样来制作完成,而传统旗袍及传统服饰只能按量体的尺寸,在布上边剪边画裁剪图,很难实现批量。
史老师身着旗袍跳探戈史老师提到自己也曾对一副身着旗袍打高尔夫的老月份牌产生疑虑,如何能身着旗袍打呢?后来经过多年的老旗袍收藏,她发现,改良后的旗袍一般是破肩上袖,一抬胳膊就会鼓包,而恰恰是老旗袍的一片式裁剪,抬起胳膊时,肩膀依旧是平的,非常美观。她自己也常穿旗袍跳探戈舞,只要开衩恰到好处,活动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老月份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什么是真正的传承?绝非我们所说的要与时俱进,然后一味地去改良,这其实是把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习惯破坏了。史老师说,要弘扬真正属于我们的文化,就要静下心来,去学习。其实,旗袍的制衣技艺是传承了华夏服饰五千年的文化,是经过了历代工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得出的经验,加上精美的盘扣,工艺到达了顶峰,是集大成的女装典范。但在我们的社会化进程中,把自己的文化渐渐遗忘了,这一点,高校要首先承担起责任,不能一味地教授西方的裁剪、打版方式,也要将中国的制衣技艺融入到教学课程中。此外,媒体也要更多地去进行宣传和普及,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豪感,而不是一味地崇洋。
史老师设计并制作的旗袍史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一段宝贵经历,年的时候,她曾经去迪拜的一家法国公司,做高级婚纱定制。史老师说,那个时候啊,崇洋媚外的很呢,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啊,自己能走出国门,多数人都觉得特别风光,好像镀了一层金似的。但那时的一个订单,改变了老师的想法。一位客人定制了一件对襟中式礼服,老板便将这个订单交给了来自中国的史老师。于是,她按照中式的工艺去制作这件礼服,剪裁、延边、手工做盘扣……当时的老板非常震惊,他没想到中国的服装工艺竟然如此精湛。自此,她生出了回归到本国文化中的决心。
史老师在迪拜与同事们一起“只有本国的、出自原生文化的,
才是本我的、值得骄傲的。
作为服装人,只有做我们自己的衣服,
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我们的‘本命’。”
旗袍的基础知识
旗袍最适合的面料是真丝面料。料子在裁剪前,需要有一道工序来预缩定型,因为真丝面料都有一定的缩水率,所以要先在面料的反面喷水,闷十几分钟,让面料软化缩到极致,再打开面料用熨斗找经纬纱向熨烫平整,达到预缩到极致的效果,然后才把选定的料子放在操作台上,将面料在长度的方向上进行对折,对折的折线就是旗袍的垂直中心线,然后再在面料上画出胸、腰、臀的水平线。
“腰线”要向上提高约2-3cm,一来提高腰线能使人体比例更加完美,显得腿长。二来提高腰线能满足腹部所需的空间量,活动方便,穿着舒适。传统工艺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不用“省(sang)”。用“省”,能迅速地突出人的胸部线条。但是史老师制作的旗袍是采用“推”“归”“拔”“烫”的工艺,边推拔再用熨斗平整地将面料定型。这样制作之后,中心线在腰线处就会出现内凹的效果,弧度的大小要根据穿衣人的形体来确定。当曲线趋于完美,再用针固定。这样再结合实际尺寸画出侧面优雅的,形似花瓶的侧缝曲线。这样的制作程序,令旗袍成品不仅能勾勒出人体曲线之美,而且有塑形的效果,而且无论胖瘦,都能展现出旗袍所特有的风韵。
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实际蕴含的却是手艺之精湛,审美之独到。史老师和我说,这样的制作工艺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所谓“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至柔而能容天下,这才是中国人的气质底色。正如老手艺不是表面多浮华,而是内里的、深层次的精益求精,比如十八镶嵌滚、不漏底料绣花、缂丝等等……
采访完史老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也赞叹前人的技艺之精湛,老师建议我们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就自然而然地能体会到这旗袍背后真正的技术含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