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现代人而言,服装似乎是一种“快消品”,他们不在乎质量、只在乎款式是不是符合当季流行,对于他们而言,衣服穿一季就丢,重要的是能跟得上时代潮流。
但在这样“快时尚”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人仍然坚持服装的手工定制,追求细节的极致与完美,他们所制作的衣服不会被岁月湮没,历经时光考验,仍然夺人眼球。
被誉为“上海滩最后的裁缝”的大国工匠褚宏生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做裁缝82年里,亲手制作了多件旗袍,胡蝶、巩俐都是他的“死忠粉”,时间已经证明,他的手艺是能够经受考验的。
业精于勤,使年少成名年,褚宏生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并不太富裕的家庭。在吴江,如果父母没钱供孩子上学,就会送他去学一门手艺,让孩子将来也能凭一技之长“混口饭吃”。
就这样,褚宏生在年前往上海,在当时赫赫有名的朱顺兴裁缝店当学徒,他的师父是店内头号师傅朱汉章。
那时候的上海,最为流行的时装就是旗袍,海派旗袍更是雍容典雅,能够突出女性温婉柔美的特点,朱顺兴裁缝店的“主要业务”自然也是定制旗袍,在店里,褚宏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旗袍,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名动上海滩。
初到朱顺兴裁缝店时,褚宏生只有16岁,他手脚麻利、人又机灵,很快就博得了店内师傅和顾客的喜欢,也展露出了做旗袍的天赋,但当时师父朱汉章却很少让他上手制作旗袍,只是让他一遍又一遍地做盘扣、缝制、熨烫等基础手工,一做就是3年。
年少的褚宏生曾对此十分委屈,他自认手艺并不比师兄们差,却不能跟师兄们一样制作旗袍,也曾对师父有过不满,但回首往事时,褚宏生已经能够明白师父当时的苦心。
褚宏生对此曾回忆道,他年少时性格活跃,懂得察言观色,很受顾客欢迎,这对于做生意大有裨益,但对于做裁缝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师父用了3年的时间来磨练他的心性,让他能够沉下心来、耐得住孤寒,在一针一线的重复中,做出让人惊叹的旗袍。
三年的辛苦磨练,让褚宏生在量体、制版、裁剪和制扣等各方面技艺上都比师兄们更胜一筹,此时,师父将一张来自影后胡蝶的旗袍订单交给了他,这是命运给予褚宏生的、一举成名的机会。
当时,褚宏生还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在辗转反侧许久之后,他决定抛弃传统制作旗袍的方法和布料,用西方的蕾丝制作一件能够完全展现出胡蝶身体曲线的旗袍。
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到能够震动上海服装界的想法,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将暴露女性的身体曲线作为一种“禁忌”,因而老式旗袍都是“严冷方正”的——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以直上直下掩盖女性的魅力。
但褚宏生大胆采用西式剪裁手法,将刻板生硬的“直筒”变成了贴体的曲线,并选择从没人用过的进口蕾丝,将蕾丝本身“空”和“实”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旗袍之上,将胡蝶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胡蝶穿着这身白色蕾丝旗袍亮相时,全场无不为之震动,还有人感慨称“以胡蝶之艳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此后,褚宏生一举成名,请他定制旗袍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沪上名流。
精益求精,名动上海滩蕾丝旗袍是褚宏生裁缝生涯的真正开始,此后他不断继续探索旗袍“中西结合”的创新之路,成就了“海派旗袍”的独特风情,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认可。
褚宏生曾回忆道,因为老上海裁缝店竞争激烈,各家都在旗袍的细节上做文章,他也如此,例如旗袍盘扣就根据时令、客户年龄、穿着场景等不同,有着春节配如意扣、做寿配寿字扣等不同搭配。
在制作手法上,褚宏生则从来没有放弃精益求精的追求,不管名气有多大,褚宏生都坚持自己一针一线缝制旗袍,不管是盘扣还是裙摆滚边都一丝不苟,这样严谨的态度让他制作出的旗袍都十分精良、贴合顾客的需求,更让他更加名声大噪。
而且尽管褚宏生“固执”地采用全手工制作旗袍,但他的旗袍款式和裁剪却永远紧跟时代和客户需求。
对于平日里更喜欢淡雅衣着的胡蝶,褚宏生为其制作的是翠绿色胡蝶图案的软缎旗袍;对于喜欢大方古典花色的王光美,褚宏生为其定制了一件暗色大花旗袍,深受王光美喜爱。后来,王光美在出访东南亚时穿着的旗袍也是由褚宏生制作的。
可以说,凡是找褚宏生定制旗袍的客户,无不对他的手艺感到满意。
当时,沪上名流都争相请褚宏生定制旗袍或其他服装,包括有着“沪上皇”之称的杜月笙。根据褚宏生的回忆,当时有车接他去杜美路70号一栋奢华的房屋中,他在那里见到了身穿黑绸开衫的杜月笙。
褚宏生表示,杜月笙虽然人长得有些严厉,但说话时却很和气,在量体之后还亲自安排茶饭。当衣服做好后,杜月笙表示十分满意,后来就定期请褚宏生前往家里量体裁衣——不仅给自己做衣服,还给家中女眷定制旗袍。
杜家为褚宏生的手艺所折服,对他也十分尊敬,前几年杜月笙的孙子还特意前往上海看望褚宏生,足见他们对褚宏生的重视。
后来,褚宏生还曾在杜月笙旧宅改建的上海东湖宾馆里,为粟裕将军量体裁衣。在褚宏生的回忆中,将军一点架子都没有,言语温文、丝毫没有杀伐之气,还特地为他准备了一顿包括了四五道菜的午饭。
不过,在褚宏生的裁缝生涯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客户还是陈纳德的夫人——记者陈香梅。褚宏生表示,陈香梅出生于书香世家,气质大方、坚强稳重,与一般的名媛太太完全不同,而且陈香梅最在意的是旗袍的料子,她喜欢的是伸缩性好、手感柔软的真丝料。
褚宏生还曾应陈香梅的邀请前往香港打理过布料店,但最终因为思乡心切回到了上海,只是他对陈香梅的知遇之恩一直都记在心中。
时代沉浮,但不骄不躁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也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遗留”而被人们所抛弃,曾经风光无限的旗袍店,也因此门庭冷落,有许多店铺因为无法维持而关门大吉,褚宏生的旗袍生意也冷清了许多。
一时的冷落并没有击垮褚宏生,生意逐渐冷清,但他却在这种安静之中继续认真钻研裁缝手艺,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于旗袍的缝制有了更深的体悟、技艺也更加精进。
可失去了市场,海派旗袍的制作也不过是“屠龙之术”,没有什么人愿意认真学习,最终,褚宏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龙凤服饰店”退休,回家养老。
但没有过多久,褚宏生就等来了“复出”的机会。在改开之后,我国又迎来了审美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目光再次转向了旗袍。
而一部《花样年华》更是将旗袍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一直以来都有坊间传言,王家卫拍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所穿的旗袍正是出自褚宏生之手。
但实际上,根据褚宏生回忆称,当时剧组只是在店内拍摄了褚宏生所制作的旗袍作为参考,但衣服并非是他自己制作的。
因为褚宏生觉得,电影中的旗袍是一种“戏装”,旗袍的领子太高,看起来是很好看,但穿着一点都不舒服,这是他在制作旗袍时无法接受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之后张曼玉请褚宏生定制旗袍、并成为了他的“忠粉”。
毕竟,在褚宏生制作旗袍时,他最注重、也最擅长就是量体。
匠人制作旗袍,需要测量26-36处人体部位,并以胸、腰和后腰最细处为关键,在这三个关键之处——褚宏生称——要“意在眼前,眼在手先”。
因为匠人要依靠经验来弥补顾客形体上的精确,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不仅无法突出顾客身材的优点、掩盖其缺点,还会让顾客在穿着时感到不舒服。
褚宏生的量体功夫精到了什么地步?
当代影后巩俐曾想找褚宏生定制旗袍,但因为工作繁忙抽不开身,于是就请助理带着自己的照片去找褚宏生,后者仅凭巩俐的照片和助理所提供的一些数据,就制作出了完全贴合巩俐身材的旗袍!
后来,巩俐穿着这件完美合体的旗袍登上了杂志封面,风华绝代、惊艳众人,这也让巩俐成为了褚宏生的忠实粉丝,多次找其定制旗袍。
可见数十年以来的精益求精,褚宏生早已将旗袍制作的技艺刻进了脑海当中,眼光也格外毒辣精准,无愧大国工匠之称号。
海派旗袍“最好的时代”要说起褚宏生的“复出”,我们不得不得提到上海人周朱光,这位“老上海”从小就痴迷于老上海的点点滴滴,并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将定制海派旗袍的理念重新带回上海滩。
在四处走访之下,周朱光结识了褚宏生,两人很快结成了忘年之交,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海派旗袍迎来了新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方便穿着和批量生产,盘扣开始被拉链所替代,手工缝制也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褚宏生都不为所动,仍旧坚持%手工制作。
褚宏生曾说,机器是没有感情的,做出来的旗袍是“硬邦邦”的,体现不出女性的柔美气质,而手工缝制的旗袍却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
确实,褚宏生一生制作了多件旗袍,一针一线都接受住了时光的考验,让他蜚声中外。
褚宏生的裁缝生涯长达82年,即使在他90多岁放下剪刀之后,仍旧坚持每天早上10点半到晚上7点在店里指导徒弟制作旗袍,毫不懈怠,因为他的目标就是将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手艺传承下去。
在年时,98岁高龄的褚宏生还在上海外滩22号举行了旗袍高定秀,在80多年后,褚宏生又用自己紧跟时代潮流的款式和剪裁震惊了整个上海。
在褚宏生和周朱光的努力之下,海派旗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而且,不像过去家国破碎,旗袍似乎总代表了一些“纸醉金迷”,现在我们国家富强,海派旗袍似乎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不过,褚宏生和周朱光总是有一些分歧的,周朱光常常劝褚宏生接受现代的“分工”,用“分工”来完整地保留旗袍制作的技术,而不要只是等待裁缝行业内再出现一个天才人物。
在周朱光的眼里,褚宏生这样的旗袍匠人,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他们如果能够完整保留旗袍制作的技术,那么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完整地学会旗袍制作的技法、传承海派旗袍的衣钵。
但褚宏生一生只做了裁缝这样一件事,还是固执地秉持着老观念,想让每个徒弟都学会自己的技艺。虽然两人有所分歧,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情谊。
褚宏生退休后,就在长乐路的养老院中颐养天年,而每周五,周朱光都会带着褚宏生去参加上海和平饭店的“旗袍之夜”聚会。在旗袍爱好者的聚会上,褚宏生是真正的“明星”,而在充斥着老上海氛围的和平饭店中,想必褚宏生也会回忆起过去的旧时光吧。
可惜的是,褚宏生那震惊上海滩的旗袍技艺已成绝唱,而我们现在只能从陈列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那件为胡蝶定制的蕾丝旗袍中,一窥大师风采。
褚宏生做裁缝82年,依旧初心不改,他90多岁高龄时仍旧在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匠人精神将会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值得我们世代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