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浔文化寻根丨湖丝栈上海苏州河畔的

                            

沿上海苏州河畔漫步至万航渡路弄,抬头是“湖丝栈创意产业园”的招牌,青石拥旧门入目,历经百年的建筑砖墙斑驳,却仍显巍巍。这便是中国近代丝织产业史上声名赫奕的湖丝栈。

据记载,上海开埠的最初四年,南浔辑里湖丝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的55%以上。

当时,南浔镇仅丝行埭一条街上就开设了50多家丝(经)行、丝栈,沪浔来往的运河间,满船蚕茧、丝光流转。为了堆放蚕茧和丝绸,便于加工出口,大批丝商在苏州河两岸,集中筹建了许多堆栈、丝厂。

以丝命名、因丝而兴的湖丝栈应运而生。

湖丝栈

全盛时期,拥有对蚕茧进行捡、剥、抄、拉、纺五大工序的缫丝加工场及堆栈。栈场面对苏州河,有信昌、达丰两大货运码头专门装卸茧料和出厂茧丝成品。栈场西北角的生产车间,机器连轴转动、工人日夜作业。

韩邦庆在其所著的《海上花列传》中就对湖丝栈的热闹繁忙景象描述过:“先生耐覅说,上海丝茶是大生意。过仔垃圾桥,几花湖丝栈,才是做丝生意个好客人,耐熟仔末晓得哉。”

时间很久,用上海话说是“长远”。

长远以来,丝绸就在南浔和上海间织起了绵密的细网,鲜活的贸易生命力在两地之间行云流水,从未断绝。

01

纤纤湖丝

系沪浔百年烟雨

明代,湖州蚕丝以产于七里(辑里)村的辑里丝全国闻名,销路甚广,远销日本、南洋等地。

来自南浔的朱国祯、温体仁两位当朝相国,更将家乡的辑里丝推荐进宫廷,成为皇帝的御用物,其地位可见一斑。

直到年,买办商人徐荣村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日夜兼程送往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参展,为中国夺得金、银奖牌各一枚,由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授奖。

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辑里丝

南浔辑里丝,再次名声大噪。

蒸汽机发明以后,欧洲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辑里丝在英国获奖后,价值一路走高,外商更加趋之若鹜。

如果翻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新报》《申报》,都能看见报上专设了一栏辑里丝报价,丝的价格行情像今天的股票一样不断变化。甚至同时代的英国伦敦也开设了湖丝交易所。

清末《申报》刊登的湖丝报价专栏

由此可见,当时的南浔辑里丝无出其右,是众国拥护的贸易主角。

辑里丝出口贸易的繁荣,离不开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沪浔之间地理位置相近,水网密布,水路运丝,耗时短、花费低,进一步提高了湖丝的贸易竞争力。

作为大型蚕丝加工厂,湖丝栈也得以乘着这股中国丝绸贸易发展的东风扶摇直上。其兴起,促成了沪西曹家渡区域的繁荣兴旺,奠定了上海民族丝绸工业发展的基础,对所在区域乃至整个上海的产业发展,都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今,湖丝栈原建筑群仍然保存着两幢完好的建筑。

繁华丝市,人间烟火。这里承载的,不止两座城的历史文明,更是两个世纪的兴衰隆替。

02

茧绸玉锦

织华服一世繁荣

从“生丝”到“厂丝”,湖丝栈中,流淌的是沪浔两地繁华与共的流金岁月。

湖丝栈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丝绸厂栈,也是前世纪下半叶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上海甚至全国规模最为宏大的、中西合璧的茧丝绸缎生产、贸易基地。

19世纪50年代,“八牛”之一的陈煦元在上海开设裕昌丝栈,是上海出名的“丝通事”,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丝业会馆,是首届董事。接着继起的有“四象”之一张颂贤(恒和丝经行主)、“八牛”之一邱仙槎(启昌丝经行主)等等。

《南浔丝市图》宓荣卿绘

此时,恰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苏州河南岸大搞开发。因兼具水陆交通之便,集市兴旺、生活方便,这批敏锐的南浔商人纷纷抓住机遇,来此兴办丝织产业。

综合各类史料可知,百年前上海湖丝栈的范围不小。

其大致“四至”是:北从万航渡路、苏州河起,南至万航渡路弄支弄;东从万航渡路弄,西到万航渡路弄。

成立后不久,著名洋务派大臣、时任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提倡学习西方,推行机器缫丝。湖丝栈率先响应号召,全面使用蒸汽动力的新式缫丝及织造工艺,带动了整个上海丝绸产业走上现代化生产之路。

以创办于年,由法商与湖州丝商合资创办的信昌丝厂为例,厂内不仅拥有多台进口先进缫丝机,还配有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进口手摇升降梯,名左右工人从事生产,年产丝担,几占全上海成丝产量的三分之一。

经过湖丝栈中转后,湖丝通过远洋码头出口

软红十丈,万花如海。

洋场靡靡十里穿燕语莺声,华灯通明彻夜舞一夜鱼龙。走进百乐门、仙乐斯,灯红酒绿、霓虹养眼,处处可见身着华袍的女子尽态极妍。

彼时的上海,已初步展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开放环境,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服饰样式,转而寻求更时尚、更显身份的衣装。繁荣的丝绸交易直观影响了上海人对服装要求的转变,旗袍面料由丝绸取代了棉布。

也就是那时候,南浔丝绸大量涌进上海,大批浔商逐梦沪上。

木心在《上海赋》如此叙述:旗袍的里层概用小纺,即薄型真丝电力湖绸,旗袍内还有衬袍是精致镂花的绝细纯白麻纱,一阵风来轻轻飘起,如银浪出闪,故名“飞过海”。

南浔丝绸也因此成为上海旗袍的依靠,飞过海,飞向世界。

张爱玲曾说:“衣服是一种语言。”那么,以浔绸所制旗袍娓娓道来的,想必则是沪浔两地相互成就的一世繁荣。

03

繁华再续

移宫换羽继争春

上海与南浔,以丝相联结。

丝,承载着南浔人骨子里的细致与柔韧,它如江南密布的水网,层层编织入“海”,借着湖丝栈焕发出一段更为开放鲜活的生命力。

湖丝栈背负的不止是城市记忆,也是文化的征程。它是经济浪潮的产物,更是珍贵的建筑遗迹与历史的见证者。

从年建栈至年(有说是年)关闭,湖丝栈存续时间约60年。当时,为保障生产,湖丝栈自建有自来水厂和发电设施,曾聘用多名工人,另建间专供栈内员工住宿用,待遇相对优渥。

当时的缫丝女工被称为“湖丝阿姐”,在已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回忆里,她的母亲就曾是湖丝栈的一名女工,曾将襁褓中的她带进厂内,便于工作之余进行哺乳。湖丝栈的车肚就是她幼时的摇篮。

被称为“湖丝阿姐”的缫丝女工

巧的是,丁是娥是南浔马腰潘家兜人。辑里丝和浔商促成了湖丝栈的建成,中国丝绸产业走上近代化生产道路,又吸纳了上海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源。

湖丝栈,就这样将黄浦江、苏州河为代表的江南水系,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串为一体,沿着一江一河走向大海,走向世界。

随着外商人造丝的大量倾销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湖丝栈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历史被迫中断,原厂房被改为军需品厂,还曾先后作为达丰布厂仓库和常熟轮船公司堆栈,解放后又成为市五金交电公司仓库,可谓命运颠沛。

湖丝栈现存建筑

然而,湖丝栈历经百年,从未大修,很多原有建筑构架依旧保留下来。其中,跨度9米和15米的横梁均为整根原木,且无任何拼接,顶楼更是连中间支撑都没有,在上海老建筑里实属罕见。

如今,借着当地政策支持,百年湖丝栈已变身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南非、智利、韩国等国内外20余家创意企业与数百位创意人落户于此。

正如盛时,苏州河畔通往外洋的鳞鳞海轮,仍然勇敢、一往无前,焕发着如春般的新生活力。

参考文献:

申城记忆

江南丝绸走世界,苏州河畔“湖丝栈”作者:洪崇恩来源:上海城建档案

万航渡路上的这幢老建筑,历经百年沧桑......作者:徐梦露来源:上海长宁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0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