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神器扇子,和王羲之诸葛亮有缘,真丝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折扇与团扇为什么会受到上流人士如此青睐呢?那自然和它们的美观和它们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了。首先,在材质方面,相比普通老百姓手里摇的蒲扇,它们自然是要名贵得多了,虽然我国是丝绸之国,但是对于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人来说,丝绸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值钱的,这么好的丝织品,不用来做衣服,而是用来做一把扇子,就可以想见这团扇的珍贵了。对于折扇来说,虽然扇骨以竹木为主,扇面以纸材为主,这竹子和纸张,算不上是特别珍贵的东西吧,但是,一些质量精良的竹材和纸材,也是价格不菲的。更何况,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拼命在扇骨上做文章,比如,他们会改用象牙做扇骨,使得扇子的身价倍增。其次,折扇和团扇的扇面上要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那自然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于是,人们便想出了在扇面上题写字画的办法,使得扇子更加具有欣赏性、艺术性。如果能得名家题写,这扇子自然是能够摇身一变,飞到枝头便凤凰了。在《晋书》中就曾经记载了一个关于题扇的故事。说是王羲之有一次在山里头看见了一个老婆婆,拿着扇子要卖,可是问津者寥寥,王羲之便在其每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那老婆婆开始时,还面带愠色,认为王羲之弄脏了她的扇子,但是,王羲之告诉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每把扇子足以卖百钱。”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试了一下,果然大家都争相购买。不知道这个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是不是开了文人题扇的先河,但是,自那以后,经过名家题写的扇子,逐渐成为世人争相收藏的珍宝,这的确是事实。还有一种扇子,也不是普通寻常人能够用的,这种扇子最适合的,就是握在那些高人们的手中,那就是羽毛扇。说起羽毛扇来,自然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三国时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诸葛亮了。他擎着一柄鹅毛扇,就这么扇着扇着,就扇出了一场东风,于是,一个草船借箭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他又是这样,捻着胡须,微微一笑,用他的鹅毛扇,扇啊扇啊,就在曹丞相的战船上扇出了一场大火,于是,一个火烧赤壁的故事,就这样传唱了千年。当然,这东风自然不是他“扇”出来的,而是他“算”出来的,据说,诸葛亮可以通过观察鹅毛扇上羽毛的形态,来测算天气的变化。一把小小的羽毛扇,居然战胜了现代化的气象学仪器,甚至连那阵来无踪去无影的东风将在什么时候刮起,都算得清清楚楚,诸葛亮真乃高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话,不如给我们的气象预报员每人都发一把鹅毛扇吧,那样,他们预报天气情况的时候,或许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准确了吧。听说,现在的服装时尚界,最流行的就是混搭,混得越厉害,人们就越喜欢,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的突破。其实,聪明无比的中国人,早早地就发现了这“混搭”的美妙之处,并且,把它付诸到了对于扇子的制造上。是的,谁说只有纸张才能做扇面的呢,原本用于制作团扇的丝织物,就不能用来制作折扇吗?于是,一种用做扇面的扇子,便应运而生。据说,这种真丝扇发源于安徽,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想想也可以知道,既然是折扇,那么,自然是要“折”的,纸张是非常方便折叠的,可是,真丝就不这样了,真丝绸缎柔软、细腻、光滑,要把它们折成一棱一棱的,还要定型,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听说,这种使用真丝做扇面的扇子,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总计有超过七十多道的工艺流程。首先,这丝绸的确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的,而是要经过特殊处理,上浆,便是使其能够定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些丝绸要浆洗之后,烘干定型,然后做成初步的扇形,接着就要染色印刷,弄完了之后,还要再次上浆风干,总之,那过程是十分纷繁复杂的。制作扇面这么复杂,制作扇骨的时候,又怎么能草草了事呢,所以据说这真丝扇的扇骨,要选用天然高山楠竹制作,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竹子就能够代替的啊。就是这样精雕细琢,才成就了一把精巧考究的真丝扇啊。当看完真丝扇那纯手工的制作流程之后,我不觉感叹劳动人民那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耐心。所以,当那些文士淑女们挥动轻罗小扇的时候,绝对不能忘记的,就是这些普通的工匠们,在背后为他们默默付出的这一切啊。既然人们已经想到了拿绸缎来制作折扇,那么自然也会想到使用竹子来制作团扇。按理说,竹子这种东西,非常坚韧,用来制作折扇的扇骨,那自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是,这竹子细细长长的,就算最粗的毛竹也就那么点儿粗细,要如何才能够使得它们延展开,成为团扇那宽大而平整的扇面呢?我们智慧的工匠们,自有妙计。他们把竹子经过劈、拉等手段,加工成了一根根坚韧的竹丝,然后,再用这些细如蚕丝的竹丝,精心编制成扇面。用竹丝制作出来的团扇,颜色嫩黄,以灯烛照之,甚至能够透过光线,真可谓是薄如蝉翼啊。真的很难想象,那坚韧挺直的竹子,居然能够在工艺大师们的手中,变得如此绵软而细腻。如果仅仅是把竹丝编织成扇面,还不足以显示大师们的巧夺天工,最让人惊叹的是,制作竹丝扇的工艺师们,逐渐改进了他们的技巧,把原来的几种简单的篾刀,逐渐改制成了十多种适合剖、刮、挑等各种手法的刀具,在编织手法上,把原本单纯的“人”字编织法,逐渐扩展成“点、线、破、十字”等各种新工艺,所以,他们如今制作出来的竹丝扇就更加美观了,甚至可以对照名家书画编织,达到如同名家亲笔书画般的效果。如此技艺,果然是神乎其技。据说,这种编织竹丝扇的技艺,是由清朝末年的龚爵五创造的,所以,竹丝扇也被称为“龚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2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