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马王堆汉墓遗址,领略两千多年前的大汉王朝,那些令我们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制的工艺和技术,充分挖掘先祖们传递给我们浩瀚的文化遗迹。
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可以说是盛装出场。刚开打开的时候,整个棺材除了棺液以外,棺内物品堆得满满的,尸体上盖着的被子是锦质的乘云绣,绣被上一些丰富的图案和出土漆器的纹饰,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似乎都在暗示着墓主人理想的身后世界,像传说中的云霄宝殿,漫步云中、奢侈、富足。而她生前世界的生活,也足以让人羡艳了。陪葬物品中出土的大量华美的服饰,足以证明她在现实世界的富有。
马王堆出土的丝绸服饰主要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在四周的椁室中出土的一些随葬衣物,大部分都是装在竹箱子里面,所以保存的比较好,这部分一共出土了有十多件衣服。
一部分,是在内棺中的二十层捆裹尸体的衣物,因为它是浸泡在棺液中,棺液我们知道它有一些防腐的药剂,导致棺内出土的这批纺织品,已经非常糟朽,不可能将它完整地取出来。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诸多样式的针织品中,除麻质的衣物、刺绣的长袍、绣花鞋子、手套、装饰带等等外,竟然没有一条裤子。那么,为什么随葬品中没有裤子呢?
彩棺知识小常识解答环节:
因为在汉朝社会体系中,穿裤的女人都是下层的劳动阶级。达官贵族的女子都是身穿长袍深衣,不需要在多余的穿上裤子。
但也有人推测,可能是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认为裤子陪葬不吉利,所以没有随葬。小编认为这种说法,不现实也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从陪葬的十几件完整的袍服和包裹尸体的针织品残片来看,这些针织品代表了当时汉代最高的装饰工艺和水平,也体现了汉代贵族妇女对艳丽色彩的钟爱和追求。
根据上海防腐院对马王堆的衣物腐蚀色彩的专题研究,结果得出大概有二十多种颜色,而且这些色彩大概分为两种原料,一种是矿物原料,另外一种是植物原料。
素纱单衣这些衣物中除了色彩艳丽的娟、纱、罗、绮、锦以外,还有一件极品之作,就是马王堆出土的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素纱单衣。
据记载,这件素纱单衣可以一掌握在手里,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重。这件素纱单衣充分代表了中国汉代纺织业的技术水平,反映了汉代的栽桑、养蚕、抽丝、织造工艺等整个产业链的最高水平。
素纱单衣整个身长有厘米,两个袖展开了有厘米。所以这么大一件衣服,加上它装饰衣襟的秦锦那个边,加在一起才40多克。
“轻如烟雾薄如蝉翼”,这类的比喻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是因为有些破损,这件素纱单衣堪称绝品。
南京云锦研究所当时博物馆想复制一件这样的衣服,请了我们国家最高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首先,要从衣服原料养蚕开始,可是培育了很长时间,最终也没有完全复制成功。
长沙炎热的夏天,贵妇人身穿这件素丝禅衣在微风下踱步,这会是怎样的景象。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再享受到这样品质的轻衫了。透过这些精美的服饰,人们对其主人的样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年,中国刑警学院受湖南省博物馆委托,运用刑侦科技根据女尸头骨的X光扫描图和她出土时的面部照片,还原了墓主人的本来面目,供人们一睹贵妇昔日的娇好容颜。
墓主人辛追另外,随着陪葬品整理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了一块刻有“妾辛追”的印章。据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的名字可能叫“辛追”。
她到底是什么出身,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为什么能死后肉身和陪葬品都不朽呢?
由于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有色的棺液,有人猜测这种液体是使女尸两千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考古人员曾回忆当时,把穿了二十层丝绸包裹的女尸提起来的时候,大量的沉淀物就翻上来,翻上来以后颜色就变得非常浑浊,而且这个时候伴随着一股奇臭的酸臭味。
后来博物馆对这个液体做了一些检测,结果发现它呈酸性,PH值非常高。其中,包含钾氨酸、乙氨酸、丙氨酸,那么这个液体的防腐效能究竟如何?
博物馆也做了一些实验,把一些细菌放进液体里,并做了一些观测,结果发现放进去的细菌,在液体中处在一种静止的状态,细菌并没死,但它也没有繁殖。
科学化验的结果,这褐色棺液确实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消炎功能,它与不朽有着遥远的距离。
同时,有人推测女尸之所以保持不朽,是因为独特的墓室结构所致。椁室放置在二十米深的墓室里,四周是半米的木炭,木炭外是一米厚的白膏泥,然后在墓坑里填满了土。封闭的墓室结构,让女尸彻底与外界隔绝。
但这些说法也仅仅只是猜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早已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防腐技术。但是由于是抢救性挖掘,可能会有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所以,文物工作者期待着对二号墓的发掘,并可以从中找到更多解开疑惑的线索。
同时也相信能从二号墓里,挖出更多的珍宝。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又一次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马王堆一号墓的整理工作还在进行中,考古学家们在它的南边,发现了一个塌方的小洞,小洞中也冒出了奇怪的气体。经过钻探,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墓室,专家们把它标记为马王堆三号墓。
彩绘帛画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墓室的一脚,缺失了一米长的密封白膏泥。考古人员的担心不久变成现实,一打开椁室里面已经严重渗水,与一号辛追的椁室相比,三号墓的款式规格略小,四周也装有陪葬物。
令人惊讶的是,内棺上彩绘帛画,同盖在“辛追”内棺上的帛画,一样都是“T”字形,也叫“非衣帛画”。
记得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出现了但丁写的神曲,神曲用一个很宏伟的一个结构,描述了西方人心目中间的一个从地狱、到人间、再到天堂的三层结构。
但是两千多年前,我们马王堆的先人,就已经用一个这样的二米高左右的一个“T”形帛画,就完整形象地把这样一个神曲表现出来了。
所以,实际上小编觉得马王堆出土的这两幅帛画,根据上面描绘的宏大场景,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发现最早一部中国神曲的童话版本。欢迎同学们留言评论,说说先祖们的智慧?
古代工艺的云锦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