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袍华贵淑女娇,
玲珑曲折现苗条。
媚态横生销魂处,
飘然漫步飞燕骚。
咏旗袍女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的服装,宽松肥大,便于骑射。民国时期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剪的优点,充分突出女性的胸部与腰际曲线,美感取代传统,旗袍因此脱胎换骨。
旗袍分为两种,海派旗袍摩登时尚、灵活多样;而“京派”旗袍犹如大家闺秀、凝练庄重、矜持大方。年,京式旗袍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旗袍曾登上中国女装潮流的顶峰
是什么样的魅力
让它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
它是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
沉淀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本期非遗时光
文旅君和您一起探访
传统技艺之
尽显国韵风姿的旗袍
多年学就旗袍艺
丝滑绸缎、白底红花、线条婀娜……在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红都集团,“京式旗袍传统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侃大师的工作室,59岁的李侃正在把这样一件绝美的旗袍穿在模特身上,仔细端详,为这件作品做最后的修饰。
年,红都公司的韩俊峰老师傅创建了“双顺京式旗袍”。由此,以“端庄、古朴大气”著称的京式旗袍闻名于世,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年,李侃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市人民服装厂。在服装厂,她从学徒转入生产车间,再从生产车间转到零活车间。在一次考核中,李侃脱颖而出,开始跟着师父学做定制旗袍。那是年,这一学就是20多年。直到今天,李侃已经是“双顺京式旗袍”的第四代传人。
巧手精工出细活
“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作家叶倾城寥寥数语,道出了旗袍女子温婉又略带魅惑的形象。看似简单的流线设计,工艺繁复,既要凸显女性的线条美,将体态和曲线全都包裹在这件贴身剪裁的旗袍里,又要流畅自然、严丝合缝,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盘扣和刺绣,是衬托旗袍主人气质的亮点,盘扣虽小,却饱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它采用真丝绸缎,根据花形图案,用手工弯曲成纽扣状,缝制在旗袍的各个开口处,使旗袍前后有个连接的过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的盘扣图案不断创新,结合了时尚元素,既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扣、梅花扣、金鱼扣,还有代表着中国文字的“寿”字扣、“喜”字扣、“一”字扣。刺绣也是花样繁多,有上百种。李侃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从盘、绣、滚、镶、拼、镂均是手工完成。
每次制衣,李侃都十分严谨。在做衣服前,李侃首先要与顾客沟通,了解穿着场合、喜好,然后选定面料款式、设计式样、确定配饰,再量体裁衣。此后还要经过两到三次的试衣,修正肥瘦、长短等。看上去线条简单的旗袍,制作技艺却是相当讲究,扣子、领子等细微处都大有讲头,一点都将就不得,实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制作过程。做一身京式旗袍至少要36处量体,细致到锁骨、肘部,一件手工制作的旗袍,最短也得半个月才能完成。
旗袍要做一辈子
多年来,“双顺京式旗袍”因精湛的手工和独特的裁剪,赢得了很多老顾客的信赖。“前段时间,就有一位82岁的老人,因她孙女要结婚,来定做一套婚礼穿的衣服。老人家上世纪80年代出国时在红都定做过一件旗袍和一件大衣,转眼她的孙女都嫁人了。”李侃说。
在李侃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这样服务了一辈子的顾客。她说,“这不是科技革新能够达到的,这是几十年经验的积累,这是其他人感受不到的成就感。”
多年来,李侃在不断摸索现代旗袍和传统旗袍的制作和改良,突破传统旗袍的直线裁剪方法,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研发旗袍设计和裁剪的新方法,满足现代女性的审美。
做了20多年旗袍,李侃还是感觉做不够。她说,做一辈子旗袍是件幸福的事。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顺京式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李侃觉得,自己身上最大的责任就是传承。“旗袍是我的生命。我热爱做旗袍,每每看到电视剧里旗袍的样式都会记下来,一点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