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博物馆过去扯块布做件新衣服,是一年中

很久以前,生活是离不开“票”的,买火柴有火柴票,买豆腐要豆腐票,吃饭店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一人一年的布票是一定的,将吧够做套衣服吧。一个普通家庭大概攒一年到年底去布店扯布给孩子做新衣服。所以,那时候为啥小孩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

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布店,大大“缩水”,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或者没进过布店,不知道布怎么卖,买布为什么叫“扯布”吧。

在杭州的丝绸博物馆看到一复原的布店,满满的一波回忆杀。把小时候买布的快乐勾回来了:挑选,纠结,决定。营业员拿尺子量布,在足尺处剪开一小口,然后用力一撕,一声清脆的裂帛声,布料归自己了,可以回家做新衣服啦!

以前还有一个词“出口转内销”的布料衣服是质量的保证,都是供不应求的。织物出口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创汇品种。

几十年没进过布店啦,看到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布店还是蛮兴奋的。

棉花布料曾经都是凭票供应。

年底买布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商店布料摊位前用摩肩接踵形容也不为过。当年的盛况再也不见了。

上世纪用于出口的伞。

20世纪初外销的披肩。

18世纪外销的床罩。

18世纪外销的帷幔。

中国丝绸一度的外国的奢侈品,很多贵族都用丝绸装饰自己的家。博物馆复原了一间意大利Govone城堡内的18世纪用“耕织图”壁纸布置出的“中国房间”,反映了18世纪欧洲对于东方文化的羡慕和向往。

推荐相关阅读:

丝绸博物馆:明清高级织绣品沈阳:海棠花开了,你又错过没?洛阳:被粉色牡丹花惊艳了!丝绸博物馆:再看老时装,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丝绸博物馆:旗袍风韵#4月创作打卡挑战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9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