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大赏长安十二时辰盔甲见微知著看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天宝三年的长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时期的开疆拓土,加上玄宗开元三十年以来的财富积累,此时的大唐帝国堪称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胡汉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贾、世家大族汇聚长安城,已经成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都会,在百万人口的长安,胡人占比能够达到十中有一,可以说这座大都市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超过了今天我国任何一座城市。然而,盛极必衰循环往复。虽然外患已定,唐朝庞大的官僚体制在经过上百年的运转之后,早已锈迹斑斑,隐患重重。而《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设定在这样一个气势雄浑又复杂精密的背景环境中,实在是令人兴奋。

大唐盛世的强大国力最直接的体现即军事力量的强大。本剧背景中的天宝三年,常备军兵力数量达到了破天荒的58万,这与盛唐时期对外扩张、无日不战的现实需求是分不开的。如同历史上的众多强大帝国,罗马、波斯、奥斯曼,这些国家在它们的全盛时期一直对周边国家保持着巨大的压力,李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是一个朝代,但在世界历史上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称为帝国的王朝屈指可数,所以宋人所撰《新唐书》也曾赞曰:“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在颇为崇尚复古的中国古代史学界,这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评价了。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巨作中,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盛唐军队的戎装服饰,无疑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唐代的铠甲以具体形式分为实战型和礼仪型两种。前者用于广泛装备野战部队,后者则主要出现在一些高级军官、将帅、仪仗及禁卫部队的身上。在唐著名政治人物李林甫所编撰的类似大唐制度百科全书《唐六典》中,明确记载了十三种铠甲,分别为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和马甲。

这些铠甲有些是根据结构,有些则是根据材质来区分。而笔者所在的合盛商贸公司则甄选了其中的部分甲型,通过一年多的细致工作,逐步完成了数百套基于历史复原标准的唐代风格的金属铠甲,以租赁的形式提供了给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拍摄团队,并在拍摄全程对铠甲的穿着,使用,格斗模式,作战残损效果和旧化效果的表现,特技动作的改装试验等各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其间参演铠甲经历了水浸,火烧,真实开刃的锋利刀剑的劈砍攻击以及大型长兵器包括长斧,矛,槊,锤,狼牙棒的直接打击以及真实弓箭的射击,一方面给剧中的战斗动作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也间接证明了中国传统甲胄优良的防御能力。

视频为:用45磅弓及破甲箭头在十米射程箭射铠甲的演示

射击后铠甲上的效果

视频为:用45磅弓及破甲箭头在十米射程,箭射2厘米厚度松木板的演示

剧中所呈现的唐军,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队,作战范围亦不同,所以我们为他们设置了不同形式,但均完全符合客观历史资料的多种铠甲,唐代长安驻军分为负责宫掖守备的“北衙”六军和城防守备的“南衙”十六卫,旅贲军是东宫左右司御率的军号,是少数可以由太子节制的部队,在剧中被抽调执行了靖安司镇暴任务,在铠甲和戎服的设置上,相较另外几支部队更加注重实战。

同属南衙十六卫的右骁卫,则负责了宫城南面的守御,所属部队的职责和地位与旅贲军比较类似,铠甲也使用了常见于佛窟壁画绢画的唐代两裆甲。

相比之下,龙武军和神武军都是属于皇帝直接统御的北衙”六军,驻扎在宫城北部的禁苑之内,地位较之旅贲军和右骁卫更高,在铠甲的设定上则更多参考了昭陵唐墓的壁画中的唐军甲胄仪卫,因为这两支部队同时兼任着皇室仪仗和贴身警卫的双重任务,甲胄的华丽性和实战性是兼备的。

在本剧中可以说是破天荒首次采用了全金属的材质来制作铠甲。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绝大多数铠甲采用非金属的材质制作,很多时候难以完全客观的模拟出真实铠甲的质感、色泽、垂感以及结构等效果。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传统的唐代铠甲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衣服,并非一种穿着式的结构,而是披挂式。也就是说,唐铠是由很多个不同部分组成,并以有机的模块化方式披挂在士兵身上。这种模块化的结构最主要的功能是使得每个部位的防护都有其独立的效果,而同时可通过增减不同的模块结构,很方便地达到适应不同作战的需求。如现代在中东地区作战的多国军队的避弹衣,就是根据作战实际需求划分为不同的防护等级,并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防弹板和防护部分来实现其等级的切换。这种模块化的披挂结构,在外形上所体现出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使身着唐铠的军人显得非常雄壮挺拔。无论穿着者的实际身材如何,在披挂上整套铠甲之后,都会呈现出一种健硕威武的效果,仿似我们所熟悉的寺庙、道观中天王塑像和金刚塑像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孔武有力的磅礴气势。

再从材质上来说,使用了真实的金属材质,让我们能轻松使铠甲本身具备金属厚重、暗沉冷峻的良好质感效果,这是大多数其他材质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完全真实的制作方式来制作整套铠甲,使得我们为《长安十二时辰》所做的铠甲拥有历史上真正的唐铠的防护能力,在拍摄过程中,可以承受一些直接、真实的打击。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往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影视作品里,士兵的铠甲本身似乎只是一种身份的标志物,像军服一样。在作战或者格斗中经常出现穿铠甲的士兵和不穿铠甲的人物在打斗中都是一样被一刀结果的场面,这就是所谓的有甲无甲一刀死。当然,这样呈现一方面是剧情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铠甲防护效果的认知不足。在历史上真实的军用铠甲防护力是惊人的,在相当的一段距离能够防御住强弓劲弩的射击,而一般刀剑之类的切割型兵器,在唐代已经无法对军用铠甲造成实质性伤害,所以类似锤、鞭、锏、斧,陌刀等重型、钝器型兵器才得以流行。惠于唐铠全面而强大的防护性,一个身着全副铠甲的士兵可轻松对付三个不穿甲的布衣刀客,而一个身着防护更全面的两层以上的铠甲武将,尤其是唐代自幼接受完善军事格斗训练的贵族子弟,面对五个以上的布衣士卒不会感到任何压力。至于小说、评书里出现的那种骑兵将领一人冲阵的场景,是完全有其现实基础的,并非神化和夸张的描述。真实的铠甲在受到打击时所产生的形变,在跑动时产生的垂感和声效,则更是一般铠甲道具无法比拟的。

唐代诸多名将都以定制华丽的铠甲著称,而他们的铠甲原型,则被以三彩、白玉及石雕塑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本剧的道具设计制作工作中,我们吸纳了西安、洛阳、北京,上海各大博物馆中的铠甲武士、铠甲天王的原型灵感作为素材,在配色、制作方面严格参考其规制。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古代武将的华丽铠甲,除了作战和仪仗的需求之外,更存在相当多的祈求神灵庇佑的考量。把自己按照天王金刚形象披挂起来的武将们,个个宛若天神下凡,在战场上则以战神多闻天王的形象示人,一方面给敌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己方士兵一个明显的提示。数万大军中,可不是每个士卒都认识主将的相貌,但看到那身威风凛凛的铠甲,则都会意识到主帅的存在,从而便于指挥,士气也保持高涨。

说回剧中的几位主要的着甲高级军官,无论是身披金甲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还是一身黑甲的旅帅崔器,亦或是右骁卫一身暗铁色玄甲的甘守诚将军,都突出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武将风采。以崔器为例,他任职靖安司旅贲军时期,长期穿着一套黑钢鱼鳞甲,显得魁伟而彪悍,再配上一对铜锤,把这个人物刚猛果敢的特质有效的映衬了出来。在剧目中段,他又换装了士兵的玄甲,配上硕长的步兵槊,完整呈现了唐军步兵的实战型装备,相比华丽的将领铠甲,又更添了几分肃杀和实用性。而大将军陈玄礼这位老将,位高权重,身披金漆云头乌锤甲,指挥士兵宿卫宫廷,镇压暴乱,肩头用熟铜錾刻的狮子首肩吞和腹部的狻猊腹吞,辉映了其统率禁军的高贵身份。

除唐朝武将之外,剧中也多角度呈现了异域民族的不同甲胄,主要角色龙波所穿着的锁子甲就是其中的典范。这种甲胄由细密的环锁编缀而成,同时结合了硬化皮革护胸甲和钢质肩甲,在一人身上同时实现了三种甲胄的完美融合。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金锁甲、绿沉枪”的诗句。而剧中根据唐代士兵的不同军种,我们也设置了不同种类的铠甲,宿卫天子的禁军身着金色铠甲,守卫长安的龙武军不但全身着甲,更骑乘披挂全副具装马铠的战马,手持三米多长的马槊,生动还原了大诗人陆游的《出塞曲》“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的名句。诗句里描绘的众多兵士身着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银山一样烁烁发光的壮观景象在剧中得以完美呈现。与这些禁卫军相呼应的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旅贲军和右骁卫等实战和野战部队,他们使用的则是颜色偏暗沉的玄色铠甲,突出了作战的需要,在强调防护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隐蔽性。

在西域唐军守城大战番兵这场戏中,我们使用的则是重度做旧氧化的铠甲,真实模拟了常年征战的边防野战部队在风吹日晒雨淋的艰苦条件下其铠甲呈现的效果。而他们的对手——番军则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钢铁甲胄,改变了影视剧中草原民族一律皮袍散发的装束,把那个时代唐军真正的主要对手的装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出来。

如果说精良的武备是大唐立国,称雄于欧亚大陆的基石的话,那么精美华贵的丝织品则是大唐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影响力,并把这种软实力辐射到整个西方世界的主要媒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得益于无数西域粟特商人在唐政府的庇护和赞助下进行穿越东西方的跨国贸易,繁盛而开放的贸易往来则把中国的丝织品从中原推广到了遥远的西亚和欧洲。

唐代的真丝制品和我们现在所常见的亮面绸缎稍有不同,主要以绫、罗、绢这些亚光面料的精纺丝织品为主,所呈现的效果则比许多的现代丝织品更加轻薄。在剧中的诸多宫廷嫔妃和民间女子、乐师、舞女身上,我们根据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类型的真丝材料制作了不同的服饰,这些服饰的颜色一律根据今天所流传下来的真正的唐代丝织品的传统染色法进行了校色,呈现出自然草木染能达到的色泽,与现代化工染色卡有明显区别。同时,我们又参照今天保存的唐代丝织品上的图案、纹样,在丝质服饰上应用了不同的提花、印花、烫金和手绘技术,把这些流传千年保存至今,却已经残缺不全的唐代图案完整的还原出来,呈现在了剧中人物的服饰上。

盛唐女子的服饰,以上襦下齐胸裙配搭披帛的形式为主,这种高束至胸部的齐胸曳地裙,在以丰韵为美的唐代,能最好的修饰女子的身材,使得穿着者显得曼妙而高挑。而服饰上的纹样,根据人物身份的区别往往有所不同,在宫廷嫔妃的身上,我们还原了寓意佛陀圣洁庄严的以大宝相花为主的图案,配以当时流行的提花基底;在宫廷乐师的身上,我们参照了唐代名画《宫乐图》上的多位女乐伎身着的服饰,配用了团花和对鸟形式的纹样,使人物在搭配了和绘画中一致的妆面和发式后,立体鲜活的呈现了这幅名画中的场景;在观赏马球比赛的贵妇们的服饰上,我们把多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六种唐代花鸟纹样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三种唐代对鸟、缠枝纹样都一一还原呈现了出来。此外,还运用了绞撷这种从魏晋流传到唐宋的早期扎染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玉环这位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浪漫诗句和典故的一代美人。剧中的杨玉环,正处在正式被唐明皇纳入宫中之前的修道阶段,而她的身份在当时则是太真道人。为了还原盛唐时期真正写实的女道装束,我们在查阅了大量典籍和历史资料之后,为她设置了以浅藕色为主的外披鹤氅以及紫色的道袍,搭配黄色的齐腰裙。唐代的道家人士,会以道袍的配色来区分身份的等级,而紫色则是其时道人的最高等级配色,而接近米色藕色的鹤氅则是从南北朝道教形成系统化以来道人的标志性装束。在《新唐书》里曾记载,杨玉环喜欢穿着黄裙,也留下了“黄裙逐水流”的诗句,这种第一手的资料和她的修道身份是分不开的。宫中修道的嫔妃乃至宫女,都会以郁金香黄的长裙作为自己的标志性服饰,所以一袭紫衫黄裙、外披鹤氅、戴莲花金冠、手持麈尾毛扇的杨玉环,就成为了唐代道士最典范的模板。

与华丽绚烂的女子服饰相对应的,则是以官服为代表的唐代男子服饰。众所周知,唐代男子最常见的服饰是圆领袍、幞头和翘头六合靴,在整个唐朝接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圆领袍的样式就像我们今天所流行的西装一样,也出现过不同的款式区别。在这部剧中,我们见微知著,按不同的人物特点,制作了不同版式的盛唐时期的圆领袍服。首先是官服,通过不同纹样的提花真丝面料,配以符合唐代官服制度的紫、绯红、绿、青蓝四种主要基色,呈现了唐代以服饰颜色区分官位等级的政治制度。不同于女装的绚烂配色,男装上的顺色提花纹样显示了华夏民族既内敛,又追求低调奢华的审美观。不同形式的提花纹样,从硕大的宝相花图案到颇具胡风的狮子联珠纹样,再到到缠枝葡萄和海棠纹小团花,根据不同的织造难度,直观的体现了官员们不同的政治级别。这和明代之后以飞禽走兽补子为主的官服体制是完全不同的。

与此同时,针对剧中出现的大批军人,我们参照敦煌出土记载有军队装备详情的大量文书资料和陕西唐陵的壁画,制作了符合军人身份的制服。在剧中可以看到穿着朱色军服的禁军,穿着本白色制服的作战部队,甚至还有穿着土褐色制服的驻扎在西域的安西四镇边防军。通过制服区分开的各类型的军人,搭配上不同类型的盔甲和兵器,形成了唐代严密而高度发达的军事体系。

对剧中出现的众多类型的市井人士,我们也一丝不苟地根据每种人士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定制了不同类型的服饰。在服装的穿搭方面也是根据相当多的文物资料,设定了属于不同类型人物的不同穿搭,使得街市上的贩夫走卒和商贾亦能呈现出盛唐气象。

此外,如何去呈现生活在长安的诸多异国人士和大唐的各民族人士又是一个重大挑战。这就需要从不同国度、民族的文化着手,而不是以单一的胡服来表现。在唐代长安生活着的,有来自西域行商为主的中亚粟特人,有倾慕唐文化的东瀛日本遣唐使,有来自东南亚乃至遥远东非的昆仑奴,也有当时仍然强大的东罗马拜占庭使节,甚至也包括受到两汉时期华夏文化影响较深的新罗朝鲜人士。

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多姿多彩的服饰,把这些不同国度的人物都描绘了出来。其中粟特胡商们华丽的织锦服饰,突出体现了西域民族外向豪奢的审美观,而同样穿着锦袍的吐蕃使节则完全是唐代名画《步辇图中》吐蕃使节禄东赞的翻版。日本遣唐使的装束和曾在大唐留学多年的日本名臣吉备真类似,穿汉装宽袍大袖的新罗使节则完全是唐代壁画《客使图》上的形象。

除了胡人之外,各种流行于盛唐的宗教人士,包括景教、祆教、道教和佛教服饰都在剧中有所体现,不一而足。可以说在此剧之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大唐盛世的印象,源自诗词、歌赋、建筑、音乐、文物,艺术品等元素,但往往是东鳞西爪的残片,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些都综合起来、还原出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繁花似锦的绚丽大唐盛世。

《长安十二时辰》虽已杀青,但中国古代题材影视作品的前进道路依旧还长,愿此剧成为一盏长明灯火,照亮中国古代历史剧作今后的漫漫征途。

宋韬,服装造型师。自年起参与多部欧美影视剧、舞台剧的服装造型设计和制作工作,擅长历史和战争题材相关的影视服饰造型和制作,对中国传统服饰,例如铠甲、兵器和道具的考证、复原等有深入研究。此次在《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担任服装造型指导,参与了剧中大量服饰的造型设计制作,并主持剧中盔甲设计制作及拍摄工作。

主要参与作品:《加里波利》、《起义》、《大鼻子情圣》、《狂怒》宣传片、《看见恶魔》《卡昂之狼》、《噪乐江湖》、《勇者胜》、《标化人生》、《滑铁卢战役历史重演项目》等影视及舞台剧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5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