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绳艺,更被熟知的名字叫中国结。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寓意吉祥、样式喜庆的中国结,更是成为了年味中的必要元素。绳艺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比如常见的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双联结、锦嚢结等等。在国内,绳艺是个冷门的手艺,赵占强老师则是这个领域的高手,虽然至今只有一个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绳艺技艺项目传承人的头衔,但在绳艺领域,即便在国际舞台上,赵老师的作品和技艺也是颇具影响力。专心做事、为人低调的赵占强,极少出席活动、也很少参展。为了保护眼睛、多做几年绳艺,几十年来不用手机和电脑,甚至不见生人,武林高手隐世江湖般的存在。赵占强能约访到赵占强老师,还要感谢珠宝设计师程园的引荐(点击阅读往期文章)。程园与赵老师可谓亦师亦友,二人在珠宝与绳艺方面的合作已有10余年,不仅拓展了绳艺的应用场景,同时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方面,也颇有新意。赵老师认为,如果把它当成工艺品或者艺术品去做,只能摆在橱窗里展示,那等于没有市场,也就没人学习、传承。所以他的绳艺作品,特别强调实用和时尚。改变绳艺材料,使用植物染的绵、真丝、麻等天然纤维,是赵老师绳艺技艺上的重要变化。“这种搭配,以及绳艺技艺的应用可以说是种创新。过去常见的线都是化纤的,但是有人偏偏对化纤过敏,我就开始琢磨有没有替代品。中间尝试过榨蚕丝,但是体感有点扎,后来终于在年前后找到了天然麻。”赵老师使用的天然麻线绳也并非为绳艺专门设计,这些高端天然纤维是为国外市场研发,用于制作内衣的材料,因为在国内做订单,每次下订会剩下一些货品在国内销售。对材料敏感的赵老师一眼就相中了它们,拿来做编绳正合适。“天然纤维有几个好处,首先就是舒服,所有人都能佩戴,不会过敏。另外这些材料因为是植物染色,沾水、光照后,它会慢慢发旧,颜色过渡的特别自然,正好符合现代人喜欢仿旧、追求低饱和度高级感的审美需求。”赵老师今年57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灵活翻飞、看不出岁月痕迹的巧手。常年编绳,手部小肌肉群格外发达,包括小拇指在内,每一根手指都是生产力工具。综合协调性、灵敏度,以及指尖力度的运用,是绳艺技艺难度之所在。“干我们这行,练的就是手上的准头,那股劲非常特别,哪怕做过类似的手工艺,上手编绳还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哪怕是机器编织也很难到达手工结绳的效果。”赵老师边说边拿出一对精致的皮编手环。这条看似普通却蕴藏着绳艺高超技巧的皮编手环,是用多跟皮绳采用榫卯结构编结而成,属于绳包金属的工艺,与国外常见的金包绳工艺完全相反。“这种绳结编法国外没有,外国人一般就用一根皮绳穿起来,榫卯这种编法只有中国人会做。而且这种效果机器也很难做到,皮子虽然有一定韧度,但它终归很硬,手上没点功夫很难做好。”古人所用衣带钩皮绳封口处采用金属卡扣设计,造型及功能灵感来源中国祖先使用的衣带钩。一件小小的皮绳手环,乍一看是个洋货,其实从里到外展示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统工艺的技艺。绳艺,现在看来是个行当,其实在过去并非一个职业,也没有所谓的专业可以学习。赵老师手上的本事可以算是家传。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赵老师和懂中医的姥姥生活在一起。“过去家家都有手巧的老人,也不是刻意要学,耳濡目染跟着姥姥就学了一些编绳的技巧。”赵老师七岁就可以DIY加工自己的玩具,夏天用自己编织的网兜扑蜻蜓,又多又好用,羡煞身边的男生。除了绳艺,赵老师对刺绣、传统服饰、西式服装的剪裁、制作都很在行,就连服装学院的老师都是他的粉丝。“绳艺与传统服装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服装中最难掌握的环节之一。人家问我为什么手艺这么好,其实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别让人家回头再找我返工,所以做的特别坚固耐用,慢慢的很多疑难杂症都来找我。”年前后,赵老师和学生刘美玉、程园开始为马未都先生的一批古玉设计“穿搭”方案,也是国内早期研究,如何通过绳艺让传统珠宝与时尚联系起来的手艺人。与此同时,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在绳艺技艺方面的传播力度、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影响力也扩展到中国,很多人开始学习他们的编绳手法。但赵老师发现国人对绳艺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我看到国内都在模仿错误的编法,感到很痛心,其实中国有有好多高级、复杂的结绳方法,无论是功能性还是造型美感都没能被很好的传播,所以我放弃了很多其他工作,专心搞起了绳艺。”手工定制虽然高级,但慢工出细活,产量与市场需求一直是手艺人面临的难点。绳艺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形态?“最近我和程老师一直在研发新产品,绳结手环。”赵老师拿出一小截3D打印机1:1建模还原的样品,表面成镂空状,很像竹编的效果。“手链可以是镀金的或者银的,但重点是图案造型,它都是绳结的样式,不同的形态代表不同的美好寓意。它的灵感和样式都来自绳艺,可以视作绳艺的发展方向,也不再受产能的制约。当然,我们还能再进一步强化绳艺的元素。比如我可以用绳子穿过去再打一个绳结,就成了加强版的绳艺手环。”传承,是每一名手艺人面临的问题,也是肩负的重要责任。就像明确绳艺发展方向一样,赵老师对于如何培养人才,也有自己的方法。“我有很多学生,所在行业,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但我对待他们的法式都是以鼓励为主、引导为主,先帮他们建立对做好绳艺的信心甚至信念,这事很重要,遇到问题他们会琢磨,不会轻易放弃。我今天的手艺也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逐步产生兴趣,才能钻研进去。”赵老师说,在古代,绳艺一直是中国传统服装中最有特点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它存在的意义。现在追求细节的时代带来了,人们的审美能力、追求差异化的需求让绳艺回到人们的视线中,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的细节之美,也感悟到中国美的内涵。*本文内容及版权归初秧及受访者共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