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文史洪合刺绣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4120.html

张维明

本期秀洲精选文史和大家分享五届嘉兴市秀洲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印通小学教师张维明的史料文章《洪合刺绣》。洪合镇的围裙腰带刺绣(民间俗称“小围身”)是江南民间刺绣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在传承苏绣的基础上衍生了中国传统戏剧人物的绣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列入了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合刺绣

  洪合镇是全国闻名的羊毛衫之乡,中国出口毛衫制造基地。我们常常看到毛衫上编织着各种图案美丽的精美绣花,这精美的绣花与古时的刺绣工艺有着不解之缘。

  说起绣花,自然要想起刺绣,而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据《尚书》载,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清末,在水乡嘉兴,农村妇女的着装十分讲究,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裤,束腰裙,着绣花鞋,其装扮和服饰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秀洲区洪合镇的农村妇女的束腰裙带刺绣精致,图案丰富、华丽,是水乡妇女服饰中装饰性最强的饰品。因此,当时的很多妇女都擅长刺绣,特别是束腰裙带刺绣(小围裙刺绣)。

  围裙,作为民间普通的日常服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迁,已传承久远,在农村几乎人人必备。至20世纪,洪合民间围裙因其在传承苏绣的基础上,在围裙腰带的刺绣中衍生出了展现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的绣艺,而成为江南民间刺绣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成为嘉兴民间艺术中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在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洪合民间围裙腰带以其精美的绣像和丰富的戏曲内蕴进入了民间艺术的视野,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合民间围裙造型规整,一般长50~55厘米,宽38~40厘米,呈长方形,用两层布叠合缝制而成。围裙两侧上端钉着两块围裙腰带,用于系围在腰间。腰带长30~35厘米,宽6~7厘米,除面料与里布外,中间还衬布百纸,使腰带平整挺括。精美的围裙腰带是那个时期农村新娘的必备嫁奁,也是婚后妇女全身最靓丽的装点。

▲精美刺绣的“小围身”

  朱文宝是洪合刺绣传承人,“小围身”是她家里唯一珍藏的刺绣品,它也是秀洲区留下的主要刺绣品,由此可以看出洪合刺绣的悠久历史,刺绣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近些年来,市面上流行起了十字绣,其绣法比较简单,只要有耐心,几乎人人可以绣,绣布上印好彩色图案,并配好相应颜色的绣线,针法已是固定,加以时日,一幅美丽的十字绣便可以挂于墙上。但“小围身”不同于十字绣,它是传统的刺绣,没有彩色的图纸,所有的绣线都是“绣娘”根据个人喜好自行搭配。

朱文宝很喜欢鲜艳的颜色,三条小围身上,梅红和淡绿是主色调,虽然年代久远,但绣线看上去还是很亮。如果不是因为白色的衬底已经泛黄,真会让人误以为是刚刚绣好的。

  据朱文宝回忆,洪合刺绣“小围身”,旧时是洪合农村妇女的一种流行习俗。儿童所戴的童帽、围兜、服装,到妇女所用的云肩、肚兜、花鞋、束腰裙等,均饰有刺绣。年前,洪合未出嫁的女孩子一般都要绣上两对围身花带,制作两条围身,一条用来做客时用,另一条用来干活时用。

  朱文宝年轻时就看见老辈人绣制和使用。没人传授,只看见过别人绣,自己喜欢,回家就和姐姐一起在家钻研、学习,靠着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悟性,到17岁时就掌握了熟练的刺绣技巧。当时比朱文宝年龄大一点的姑娘,都是自己做。她的堂姐朱惠宝也是“女红”高手,赠给她们姐妹一人一条绣花腰带。

  朱家的6个姐妹都会绣制腰带,而且在村里算是做得好的。刺绣这个活一定要有耐心,一针都不能马虎,开个小差针脚就不整齐了,小围身虽然面积不大,但绣一条要耗时一周至十几天。过去没有电灯,只能趁忙完农活,天还亮的时候赶上几针。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开展,一些绣品又出现在民间,只是绣的水平和图案不如先前那么精致。

  洪合民间“小围身”刺绣受苏绣的影响,风格上细腻精致,非常强调针法、绣法的综合运用,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对比统一,尤其在绣制人物时,为了表现人物脸部的嫩肤,多使用平针,造型稚拙,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在方寸之间体现出精美典雅,“小围身”折射出农家妇女朴素的审美情趣。

  由于围身刺绣工艺繁复,朱文宝的刺绣工艺技术已无传承人,只有她先前刺绣的物品还留于家中。

  洪合“小围身”的绣制比较复杂。

  第一步,将真丝或棉布用剪刀裁成长约30~35厘米,宽约8厘米的条状;

  第二步,根据自己喜爱的内容请描花师傅用毛笔绘好图样,成细墨线稿(有时也用乳汁勾画轮廓,目的是为了保持画面整洁);

  第三步,用12号绣花针,自由搭配丝线颜色,细心刺绣,吸收苏绣技法,完成后为绣片。绣的图案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戏曲人物,如“十八相送”“凤仪亭”“楼台会”“金山寺”等,一般年轻妇女都用这些图案;二是吉祥图案,如“暗八仙”“鲤鱼跳龙门”等,一般为老年人所用。通常绣一条花带约需一个星期,图案复杂的则要十来天;

  第四步,用浆糊分别刷在两个裁片的反面,再反面相对粘成一片,形成夹层,干后成稍硬的“柏脂”;最后,将绣片反面手工缝上稍厚的土布,滚边,锁好钮洞,订好钮扣,扣上围身(一个小围身需要一对花带)。

  围身绣花带的艺术特色表现为构图饱满,色彩鲜艳,针法多种。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不单纯追求细、平、齐、密、匀、薄、亮之类的效果,还强调针法、绣法等各种工艺因素的综合运用,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对比统一,因此具有风貌多样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这些刺绣还有“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特点,造型稚拙,表现朴素,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

  朱文宝的代表作品主要是保存至今的三条“围身绣花腰带”,腰带上的图案分别是典型的“戏曲人物图”“花纹图案”和“花纹、人物图案”。

  如今绣枕头、纳鞋垫早已被电脑绣花所取代,会画刺绣图案的老师傅早已作古,朱文宝家的刺绣小围身便成了“绝版”。可喜的是,随着民间文化逐步被重视,沉默多年的刺绣小围身成为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1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